{{ title }}
{{ errorMessage }}


{{ errorMessage }}





{{ registerSuccessMessage }}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教育 > 心灵氧吧

青少年社交焦虑现状及应对策略
2023-02-13

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给青少年带来许多焦虑与不安。这一阶段很容易出现各种相关的心理问题,比如抑郁情绪、应激障碍及社交焦虑问题等。而社交焦虑与个体的身心发展、社会化成长等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会导致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正确认识以及恰当的引导、改善,将会使青少年回避或减少人际交往,影响个体的睡眠、食欲和身体状况,久而久之将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学习成就、职业选择等。流行病学的研究显示,社交焦虑从儿童期到青春期呈现上升趋势,社交焦虑问题在青少年群体中广泛存在。本文为解决青少年社交焦虑问题提供了新视角,也在理论上为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危机干预提供了支撑,即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社交焦虑的成因并寻求解决策略,帮助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变得积极主动,提升个体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为改善青少年社交焦虑问题提供有力帮助。

一、什么是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是指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出现忧虑不安、恐惧的情绪反应或回避行为,当自己被他人关注、成为焦点时,担心会当众出丑,而出现脸红、出汗、发抖、心慌、肌肉紧张、口吃、大脑一片空白等恐惧焦虑心理。社交焦虑问题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消极影响不可忽视,在众多困扰青少年发展的问题中迫切需要解决。

二、青少年社交焦虑现状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而社交焦虑则是常见的心理问题。目前,中国17岁以下受到各种心理问题困扰的青少年儿童至少有3000万,焦虑、抑郁、强迫、厌学、网络成瘾及性虐待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青少年中大约有5.8%-30%的中学生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国内外诸多研究发现,抑郁障碍在青少年心理问题中最为常见,其次便是焦虑障碍。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的检出率约为3.5%-44.0%,焦虑障碍的检出率约为20.3% -26.7%。可见焦虑问题在青少年群体中广泛存在,而社交焦虑作为焦虑障碍下的重要分支,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尤其不容忽视。Koyuncu、 Nce、Ertekin 等的研究表明,社交焦虑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心智健康发展,比如,社交焦虑者大多伴有抑郁情绪,甚至可能导致自杀行为。学者通过问卷调查对1872名中学生进行社交焦虑检测分析,得出中学生社交焦虑倾向比率是18.96%。社交焦虑问题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已经成为常见问题。

青少年正处在身体发育期,体型和外貌的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社会交往。周丽华、骆伯巍、彭文波等”通过对青少年体像烦恼与社会交往问题的研究表明,体像烦恼与社交问题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社交问题与性器官烦恼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同时,社交焦虑者一般更偏向压抑、内向、孤独等,在社交情境中自我负面评价更多,他们敏感于环境的变化,关注外界对他们的评价,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压力和挫折容易使他们出现社交焦虑

三、青少年社交焦虑的成因分析

(一)个体因素

1.生物学因素

生物学因素对社交焦虑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对双生子和家族的共病研究,发现基因和遗传因素在社交焦虑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社交焦虑患者的谱系研究显示,相比于正常组,广泛性社交焦虑障碍患者一级亲属的患病危险性比正常人群高出10倍,比较家族遗传史,有家族遗传史的个体患有社交焦虑的概率显著高于没有病史的个体,可达3倍之高。应该注意的是,基因的遗传对社交焦虑的作用有限,只是遗传社交焦虑的易感性,而不是疾病本身。因此,生物学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交焦虑有一定的影响。

2.人格特质

学者们认为内向、神经质的个体更易情绪化,导致人际关系紧张,通常选择逃避交往来减少焦虑情绪。国内外研究发现,焦虑与个体的人格呈显著相关即性格越稳定外向,焦虑水平则越低。高宜人性、高谨慎性、高外倾性是焦虑抑郁情绪的重要保护性因子,而情绪不稳定的个体更容易受到焦虑

3.自尊水平低

大量关于自尊和社交焦虑的研究表明,青少年自尊与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高自尊水平的个体在社交场景中对于负面评价也能够轻易接受,因此较少产生焦虑情绪。而低自尊水平个体对自身受欢迎和人际价值的认同感较低,在人际交往中,更容易认为自身可能受到来自他人的负面评价,倾向于把社交情境知觉为是恐怖的,于是焦虑感便由此产生。

4.不良认知因素

研究表明,认知因素中的自我评价、归因方式等都与青少年的焦虑情绪相关。些青少年存在认知偏差因此受到社交焦虑问题的困扰,如高估威胁和低估自己应对威胁的能力,这会增加焦虑的程度。这些青少年倾向于回避社交情景,从而导致自身与环境之间的不和谐。彭顺、汪夏、牛更枫等间研究发现,社交焦虑群体因为惧怕他人的负性评价,及对周围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回避行为增多。

(二)家庭环境因素

1.家庭氛围

家庭是青少年性格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场所,在温暖和谐的家庭里长大的儿童更容易获得来自父母的支持和关爱,更不容易产生社交焦虑。有研究表明,父母人际关系出现矛盾和冲突,会对子女的人际交往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子女容易体验到更多的焦虑,避免参加社交活动。

2.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孩子产生社交焦虑问题,尤其是父母拒绝、惩罚、粗暴等行为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当父母以严厉专制、过分干涉和保护的教养方式对待孩子,会打击孩子的自信,降低其应对社交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其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出现更多的焦虑情绪与规避、退缩等行为。

3.家庭结构

健全的家庭结构更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而家庭角色的缺失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相对于双亲家庭,单亲家庭的子女更易发生社交焦虑。社交焦虑的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结构缺乏完整性,对自我的认知并不完善,存在自卑心理,会严重怀疑自己,害怕别人对自己做出负面的评价。由此表明家庭结构的完整性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性。

四、青少年社交焦虑的解决策略

(一)发展健康人格,建立社交自信

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典型特点之一是心理上的闭锁性,不易袒露内心,久而久之易形成封闭的心理状态,家长和教师应在平时鼓励青少年开放内心,多与长辈或同伴交流内心想法,教会他们合理表达情绪和交友困扰,形成外向性格,预防或避免社交焦虑问题的出现。既然自尊水平与社交焦虑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那么提高青少年的自尊水平便能够降低其社交焦虑水平。因此,在教育中应该多赞扬而少批评。平时多支持和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身优势,并在学生获得成功时给予嘉奖,促进学生形成对自己的正面评价,提高其自尊水平。学生要学会在学习中设立合理的目标,如果目标过高不可实现,容易产生挫败感。要从心理上充满自信,多用言语暗示自己我可以,长此以往在面对社交挑战时便能够充满自信。

(二)转变教养方式,营造温暖支持的家庭环境

家庭良好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是相对比较理性的教养方式,其核心是相互尊重、人格平等。父母更倾向于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包容孩子的不成熟,鼓励孩子探索新事物,并积极给予反馈和引导。同时父母要注重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青少年更易培养自信的心态,在人际交往中也更加主动。当孩子出现社交焦虑问题时,父母首先要安抚孩子的情绪,认真倾听其叙述并给予反馈和积极关注,让孩子平复激动的情绪。父母需要耐心倾听孩子对当时情景、原因的描述,并鼓励孩子做出应对焦虑行为的尝试。尽可能让孩子将学到的社交技能运用到新的社交情景中,增强自己的社交信心。父母还需要经常和孩子交流社交心得,让孩子学习更多的社交经验。

(三)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加强社交训练

我们要引导青少年发展出直面社交焦虑,改变消极现状的能力,这就需要青少年鼓起勇气,多尝试接触新朋友、多进行社交练习。通过这些社交活动,同学之间能够相互沟通交流,有利于促进其友谊的建立。同时,学校和教师也要平等地看待每个学生,不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成绩落后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不以学业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营造平等友好的社交环境。给予每个学生平等的尊重与支持,对于在班级中易受到忽略的学生加强关注,鼓励其与他人进行交往。

五、结语

如今,我国青少年中存在社交焦虑问题的人数逐年上升,如果不及时应对,将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造成长远的危害。因此,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应该高度重视青少年的人际交往问题,改善社交焦虑带来的消极影响,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这个重要的关键期,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