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
{{ errorMessage }}


{{ errorMessage }}





{{ registerSuccessMessage }}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教育 > 心灵氧吧

人际关系心理学:发现自己有“讨好型人格”,怎么办?
2024-04-15

生活中,许多人可能有过这样的困扰:不敢拒绝别人提出的要求,过于草率地作出承诺,等到发现自己无力兑现承诺,又不敢去面对现实、向别人道出真相,只好编造理由和借口来逃避承诺。

跟别人意见不一时,总是害怕会惹别人不高兴、留下不好的印象,从而不敢捍卫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明明心里不认同,也只能附和别人。

总是想得到别人的肯定,总是不由自主地揣摩别人希望我怎么样,按照别人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即使这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也宁愿去做出牺牲……

比如:讲话之前,总会在心里自我审视一番:我这样讲话,会不会让别人不高兴?我应该怎么讲才会更好一点?跟别人交涉时,总会显得黏黏糊糊,一方面不想答应,另一方面又担心如果我拒绝,会不会让对方失望?从而一直在心里纠结,上演一出无人知晓的内心戏。

甚至,闲着没事的时候,总会回想起自己的行为,一点一滴地进行自我批判:我是不是做得不太好?是不是给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我当时要是如何如何就好了……像这样,不断在心里反刍,一遍又一遍地审视自己、批判自己,让自己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

用大众的话来说,这可能就是一种讨好型人格。具备这种人格特征的人,总是会下意识地放低自己、迎合他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做出种种取悦他人的行为,把压抑和痛苦留给自己。

那么,如果你也有一点点这样的倾向,应该如何去分析和改变呢?

首先,还是开宗明义:在心理学里面,其实是不存在讨好型人格这种说法的。

这只是一个为了方便大众理解和沟通而创造出来的说法。它既不是一种人格特质,也不是一种病症。

不过,尽管没有讨好型人格,但确实有另一种说法,来概括这种种迎合别人、取悦别人的行为。在心理学上,这些行为统称为取悦行为

其实,取悦行为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许多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点。尤其是性格偏内向、敏感,共情能力较强的人,更容易有取悦行为。

但是,取悦行为是很正常的,并不是说你有取悦行为,就是讨好型人格。因此,没有必要过于草木皆兵,将自己的正常行为标签化

为什么人会有取悦行为呢?很简单,取悦行为的本质是什么?是个体向社会群体的让步和迎合。人类是群居动物,维持良好的社会关系,是一项写入了我们大脑的基本原则。

那么,出于这一点,适当地放低自己、取悦他人,以此来换取社会的接纳和融入,其实是一种正常的社会化行为模式。

问题是什么呢?如果这种取悦行为的倾向过强了,甚至连取悦本身都变成了一种目的,那它可能就变成了一种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就会给自己造成困扰。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适应不良的取悦行为,是否需要去做出改变?

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判断:

(1)我是否经常在事前感到痛苦?

举个例子:当你跟别人交流沟通时,你是否总是不敢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非要绞尽脑汁用尽量委婉、客气的方式来表达,甚至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不得不曲意逢迎、敷衍应付?

(2)我是否经常在事后感到后悔?

有些人可能在当下并不痛苦,那么回过头来,当你去回顾时,会不会后悔自己当时没有坚定立场、没有捍卫自己的观点?会不会后悔自己没能直接把话讲清楚,反而陷入了无谓的内耗之中?

(3)我是否在很多时候损害了自己的利益?

比如,很多时候明明不需要你去做出牺牲和付出,但你就是去做了;很多时候明明责任不在你,但你就是揽责了;很多时候明明可以有更好的处理方式,但你就是选择了委屈自己……

如果以上三项,有两项的回答是,那么,可能就意味着这种取悦行为有点过度,意味着你可能需要去做出改变了。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

1.试着从小事开始,让自己去做决策、下决定,而不是做那个听从别人吩咐的人。哪怕只是点餐、定位置都可以。通过一件件小事,积累起对自己的信心和认可。

2.试着对一些不那么重要的人说不,来打破自己的负面循环。比如推广、营销,你不需要的服务,或是一些不太熟的人的邀请和请求。让自己发现:即使拒绝别人,其实也不会发生什么。

3.试着多关注自己。有空的时候,记录下自己做对了的选择、做得好的事情,强化对自己的肯定。要注意,不需要太在意别人对你的评价,而是着眼于你自己的感受,以你自己认为做得好为优先。

4.试着向比较亲密的人提出你的想法和需求,可以是让他们帮一些小忙,也可以是说出一些一直想说但不好意思的想法,来打破自己的心理负担和阻碍。

5.树立自己的边界。哪些时间是属于我的,哪些时间可以给别人;什么事情是我可以帮忙做的,什么事情坚决不能帮;我愿意承担什么,哪些是我无法承担的……这样,当你不得不拒绝别人时,所引起的心理负担就会小很多 —— 因为你只是在按自己的规则行事而已。  

凡事都想清楚:哪些是你应该担负的,哪些是你不应该担负的,哪些是你能做的,哪些是你不必要做的。那么,许多问题都会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