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
{{ errorMessage }}


{{ errorMessage }}





{{ registerSuccessMessage }}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教育 > 心灵氧吧

不良考试心理成因分析及辅导建议
2021-12-10

一、不良考试心理的表现

不良考试心理,是指由于心理上失衡而产生的对考试水平正常发挥有消极作用的心理。其表现主要有:

⒈紧张畏惧心理。如一听考试就如临大敌,甚至借故逃避或拒绝考试等;

⒉焦虑忧郁心理。表现为紧张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饭不想、茶不思,或心跳加快、呼吸加剧、头痛、失眠等;

⒊投机侥幸心理。常见为平时学习并不认真,考试前不好好复习,考试时却投机取巧等等;

⒋消极应付心理。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正,考试时敷衍塞责,草草了事。

二、不良考试心理的成因

形成学生不良考试心理的原因有许多。有学生自身的内部因素,同时也有学生所在的学习生活环境等外部因素。

⒈身体素质的差异。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对产生不良考试心理有一定的影响。先天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往往乐观开朗、精力充沛、精神振作、情绪稳定,能够正确对待考试;而身体虚弱的学生,常常考前睡眠不足,身心易于疲劳,大脑神经活动易处于抑制状态,易产生不良的考试情绪。

⒉认知评价的反应。认知评价是造成应激源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一项重要中间变量。在片面的认知评价下,学生过分看重考试结果,把考试视为命运大决战,把前途、理想、个人名誉等都与考试是否成功联结在一起,势必会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由此,使得大脑皮层细胞高度兴奋,并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从而诱导大脑皮层上的其他中枢部位产生抑制,致使记忆过程不顺,重现知识困难,思维结构混乱。

⒊自信不足。有自卑倾向,面对考试总担心自己准备不充分,怕自己不能取得好成绩,最终使得这种恐惧心理与急切渴望成功的心理相冲突,从而诱发情绪的紧张。

⒋应试技巧的不足。有的考生在考试时见一题做一题,遇到难题不想放过,而难题久攻不下时,自信心受到影响,消极心理随之产生;有的考生考试时不讲究策略,造成考试时间分配失衡,恐慌心理随之而生。

⒌升学竞争的不当。学校为片面追求升学率,频繁组织诸如课堂测试、课后测验、“月考”、单元考、期中考、期末考等名目繁多的考试,使学生疲惫不堪。学校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甚至作为学生进“实验班”、评“三好生”的惟一依据,势必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包袱。

⒍家长期望过高。一些家长重智轻德,对孩子期望过高,导致孩子对学习和考试产生厌倦情绪。

三、应对策略

学生不良考试心理的产生,原因是复杂的。除了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大环境外,作为家长、教师又该注意些什么呢?

⒈正确认识,适度期望。考试作为一种学习的检测手段,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既有它的合理性、公平性,又有一定的局限性。考试结果尤其受试题难度、效度、信度以及评卷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多少与受试者对考试题目的熟悉程度有关。因此,不能把考试结果作为评价、衡量学生能力、水平高低的惟一依据。家长或教师不能因为孩子(学生)考得好而沾沾自喜,考得不好就悲观丧气。我们应多了解孩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帮助孩子(学生)调整学习方法,克服学习困难,鼓起学习信心。

⒉宽容对待,适时辅导。萧伯纳说:“有自信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信心是成功的关键,是保证学生从容应考的最根本的心理准备。要使学生鼓起学习信心,需要有我们的耐心和宽容。在宽容对待学生考试失利的同时,作为家长或教师,平时应多与孩子(学生)沟通,多肯定他们的进步,多深入他们的生活,甚至多参与他们的活动,使他们在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进步中享受成功的愉悦。在此基础上,逐步让他们改变不良认知,调整他们的不良考试心理,让他们以愉快的心情、良好的精神状态从容参加每一次考试!

⒊教会放松,环境辅导。孩子(学生)一旦出现紧张情绪,感到压力大或身体疲劳的时候,作为家长或教师,应注意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充满关爱的家庭(班级)环境氛围,适当组织一些由父母亲(班级部分学生)参加的小型集体活动,采取转移想像训练、呼吸松弛训练、音乐疗法、散步等办法,让孩子(学生)回复到平静的心理状态,充分释放其积聚的心理压力,以清除紧张和忧虑;帮助孩子(学生)宽松地安排复习时间,注意劳逸结合,不打疲劳战;坦言告诉孩子(学生):“只要尽到自己的努力,发挥出自己真实的水平,就问心无愧。”孩子(学生)会在这种宽松、温暖的小环境下,调整好心态,精神饱满地参加考试!